翅膀硬了就該飛!劉墉「要兒子考零分」反而養出學霸 2孩子「相差17歲」不同教育:父母要像風箏線
通過規矩的樹立,劉墉極力讓兒子的人格從原生家庭的嬌生慣養中剝離出去。他不停地給孩子灌輸:你長大了,可以自己處理一切,應對一切,父母不再是你依賴的港灣。
慢慢的,劉軒成長得愈發堅強、獨立而自信,他能包辦自己的生活所需,暑期時還外出打工掙錢,乍一看,和很多自詡獨立的美國孩子沒什麼兩樣,甚至讓他們自愧不如。
Advertisements
獨立的人格養成了,又怎麼讓孩子融入呢?
劉墉想到,孩子越怕什麼,就越要帶他接觸什麼。劉軒曾經害怕昆蟲,劉墉就帶他親近大自然,觀察昆蟲,講解知識;如今劉軒不敢開口和美國人打交道,劉墉也如法炮製。
定居美國以後,劉墉帶兒子出去玩耍的次數多了起來,但自己卻越來越「健忘」——不是忘記帶手錶就是忘記路線,每逢此刻,劉軒只好硬著頭皮幫老爸詢問路人,探查路線。
內向的劉軒總是彆扭得不行,有時漲紅了臉想要回頭尋求幫助,卻發現父親站得很遠。
Advertisements
直到某天,劉軒能坦然用英語交流,發現問題並加以解決,才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
「融入」,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是在千千萬萬次的實踐中,獨自探索發現的經歷。
正是在看上去有點「殘酷」的強權式教育下,劉軒很早就懂得了自立,懂得了向外探索的有趣。成年後的他獨自探索多個可以深耕的領域——又是哈佛高材生,又是心理學者,又熱愛音樂與寫作…… 不能說和教育沒有關係。
Advertisements
和兒子相比,劉墉卻對女兒驕縱得不行。
只要不是太過分地違反原則性問題,女兒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劉墉從不會加以斥責,怕傷到小姑娘的自尊,引得她「傷春悲秋」。
Advertisements
劉倚帆很聰明,而且比哥哥要學霸得多,有時一邊玩電腦,一邊聽音樂,一邊做功課,還能拿回來門門全A的好成績。
由於父親幾乎不約束自己,劉倚帆玩嗨的時候,凌晨兩三點還在刷劇,要是換成劉軒,估計早就被勒令休息了,可劉墉卻只是漫不經心地提醒了一句,便不再管女兒。
第二天,趕著去上課的劉倚帆頭暈腦脹,無精打采,這才意識到規律作息的重要性。
Advertisements
劉墉對女兒的「慈父教育」,在於尊重出生在美國的女兒的自主性,他對女兒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調動女兒自我調節的能力,會比嚴格規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效果更好。
女兒步入青春期以後,一度迷上了前衛的露肚裝,劉墉其實是很看不慣的。但他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提醒,這樣穿可能會著涼。
等到女兒真的因此而感冒的時候,她才自願把露肚裝收了起來。就這樣,在看似異常寬鬆的家教氛圍中,劉墉反而做到了許多中式「虎爸虎媽」都做不到的事。
父母是孩子的風箏線
把握方向,也學會放手
在對待兒子女兒的教育方針上雖然各有不同,但有一點卻是共通——
在劉墉看來,孩子就好比父母手心裡攥住的風箏,最終必得放他飛翔,給他自由,但剛剛起飛之時,的確需要通過風箏線把握好方向,免得風箏跌落或纏繞住異物。
Advertisements
隨著兒子步入青春期,開始有了戀愛的苗頭,而劉軒交往的對象,則是一個身著奇裝異服、舉止粗俗的「小太妹」。
對此,劉墉顯現出東方父親強勢而不通情達理的一面,逼迫兒子與那個女孩分手。父子間沒少因此大動干戈,最終,兒子妥協。
Advertisements
長在美國的女兒,對東方語言和文化的概念並不清晰。有時仗著父親寵愛,連中文都不好好學,更沒把自己的身份當回事。
只有在女兒不好好說中文、了解東方文化的時候,劉墉才會大動肝火,勒令女兒一遍遍地重讀,學不好就不準吃飯。
劉倚帆從沒遇到過這種委屈,但唯有如此,才懂得華裔基因與學好中文的重要性,懂得人不能忘本,尊重起源是為人之根本。
可以看出在根本的問題上,劉墉頭腦清醒,絕不讓步,他沒像許多西方父母打著「給孩子自由」的旗號,對很多事不聞不問,而是該出手時就出手,重大事宜絕不鬆口。
但劉墉也絕不是那種為孩子包辦一切的人。
待到兒女雙雙成年,劉墉一改從前「這也管那也管」的面貌,給了孩子們最大的空間。
劉倚帆從哥大畢業以後,提出要去從沒去過的北京,孤身「北漂」幾年,劉墉也不過問。
孩子們長大後,劉墉最常說的話就是,「你翅膀硬了,可以飛了。」 在選擇志願、求職就業和婚戀情感等方面,劉墉再也不會干涉,而是保持了佛系,孩子愛幹嘛就幹嘛。
劉墉採取的,是一種中庸的平衡之道——孩子是我們手裡的風箏,把握好方向是父母的責任,但該放飛的時候就放飛,做父母的要體面地退出,目送著他們飛往新天地。
很多人都羨慕劉墉,年過七十,和太太恩愛如初,孩子們各自擁有成功的事業與美滿的家庭,劉家第三代,也在茁壯成長中。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