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將至!俗話「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災年」 你認為此說法有道理嗎?

古代老百姓們一年吃喝全指著地里的莊稼,如果今年太熱,那說明這一年收成少,對老百姓來說,可不就是災年。

而且,天氣炎熱的時候,容易出現蝗災,每次鬧蝗災的時候,成片的蝗蟲飛過來,頃刻間就把莊稼吃光了,老百姓們顆粒無收,往後的日子就難過了。


Advertisements

就拿去年來說,2023年的夏至恰好是端午節前一天,雖然間隔的時間比較短,但也對農業生產產生了影響。

根據新聞報道得知,去年梅雨季節降水量比前幾年少,而且夏至過後,氣溫更比往年高,莊稼地里的水分被快速蒸發,農作物們缺水嚴重,收成減少。

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這句農諺的確可以為古代老百姓提供農業生產指導。

作為古人,他們其實並不懂的預測天氣情況,只能按照往年的時令表現來推測今年的天氣狀況,從而應對多變的天氣對莊稼收成帶來的影響。

今年夏至就是在端午節後的第11天,按照農諺的推斷,今年是個豐收年。


古代老百姓之所以這麼認為,是因為夏至的晚到,可以讓莊稼多享受一下涼爽的天氣。

就拿小麥來說,不少地方種植小麥,而端午節恰好是小麥的灌漿末期,眼看就要進入小麥收穫期。

Advertisements

小麥最害怕乾旱,一旦高溫乾旱天氣出現,再刮點大風,那就慘咯。

小麥很容易會受到乾熱風的影響,從而出現顆粒不飽滿,減產的情況。

但如果此時還未到夏至,說明氣候比較涼爽,小麥就不會因缺水而顆粒乾癟。

對古代老百姓們來說,沒什麼比糧食豐收更吉祥的事情了。


Advertisements

2、夏至在前,容易出現倒春寒

如果夏至在前,那說明今年農曆正月至農曆四月,這幾個月份中的某一個月會出現閏月,通過往年的經驗來看,這樣的年份出現倒春寒的可能性比較大。

倒春寒對莊稼收成的影響是非常惡劣的。

首先,倒春寒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速度,讓它們的生長周期變長。

春天,是農作物生長的關鍵,如果氣溫突然降低,很容易讓幼苗被凍壞,影響後續的收穫。

對於那些對溫度敏感的農作物來說,低溫更會讓它們受到致命的傷害,所以一旦今年夏至在前,就需要種植一些耐寒的植物。


Advertisements

其次,這樣的氣候還需要預防病蟲害。

雖然病蟲害在氣溫低的時候發病率較低,但對於農作物來說,低溫過去後,待到氣溫回升後,復甦的病蟲害更可怕。

而且因為低溫的原因,農民們無法提前打農藥,導致後期病蟲害治理難度增大,一旦處理不好,今年的收成就會大打折扣。

此外,倒春寒還會影響作物的產量。

由於生長速度減緩和發育期延長,作物無法按照正常的生長周期進行生長和成熟。

這可能導致作物在收穫時未能達到預期的產量,甚至可能出現減產的情況。

對古代農民來說,他們無力抵抗各種自然災害,所以,一旦今年天氣異常,就只能認命,等著糧食減產。

不過時至今日,人們已經能夠靠著工具和科技來對抗自然。

乾旱的天氣,可以人工降雨或者人工灌溉,以降低高溫乾旱天氣對莊稼收成的影響。

Advertisements

至於倒春寒氣候,人們可以通過大棚或者其他保溫措施,保護莊稼不受冷空氣的影響。


總結

農諺作為農耕文化的精髓,雖然源於古代,但其智慧與實用性卻跨越時空,對現代農業生產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按照農諺的預測,農業生產者們也可以提早做出預防措施,根據氣候情況調整今年的耕種計劃,灌溉周期,從而將收成最大化。

雖然現在很多人都不知道這些農諺,也沒關係,我們可以通過查看天氣預報等方式,來提前了解氣溫的變化,以做出應對措施。

同時,我們也應該感謝科技的進步,農業種植技術的發展。


即使天氣環境惡劣,農業生產者也可以藉助外力來改善莊稼的生長環境,從而提供適宜的肥料、水分以及環境,讓莊稼茁壯成長,以保障今年的收成不受影響。

關於農諺「夏至端午前,必定是災年」,你認為古人的說法有道理嗎?歡迎在下方評論區,說說你的看法!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

Advertisements

回首頁

2/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