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32年零緋聞!張信哲「家中擺滿古董」宛如老上海 花3年籌畫展覽「裡面驚為天人」留住舊時光

現年54歲的男星張信哲被譽為華語樂壇的「情歌王子」,出道已有32年之久,但經典歌曲《過火》、《愛如潮水》至今仍在KTV熱門點播榜單中,事業有聲有色,但私底下的張信哲卻相當低調。他單身、不婚、零緋聞,唯獨對於「收藏品」情有獨鍾。

1993年,一首李宗盛寫的《愛如潮水》讓他一炮而紅,自此被冠以「情歌王子」的稱號。

Advertisements

韓寒在書裡寫過:「哪裡有女生尖叫,哪裡就有張信哲。」

但他好像永遠站在人群外,與圈子若即若離,出道32年,獨身、不婚、零緋聞。

作詞人姚謙曾說,如不被要求,張信哲出門只穿舊衣服、舊球鞋,還背著學生時代的書包當手袋,家中一屋子老家當,身邊全是舊朋友。

Advertisements

對「老物件」的留戀與沉迷,讓張信哲的生活多了一些明星們少有的自在逸趣。

從去年10月至今,一場名為《民·潮》的特殊展覽在上海震旦博物館開幕,展品是上世紀前50年間的美女月份牌和古董服飾。

《民·潮》展覽現場。策展人和藏家是同一人:張信哲。

Advertisements


家裡有一個老上海

月份牌就是手繪的廣告畫,發源於20世紀的上海,大部分以摩登女性為主題。

當年阮玲玉、周璇、胡蝶等當紅明星也以登上月份牌為榮,如同今日各色明星爭搶時尚雜誌的月九金刊。

張信哲最早注意到月份牌,是1996年來上海拍《用情》MV。

Advertisements


初到上海,他到處遊逛,在城隍廟、古董街和舊貨市場,看到許多舊海報和月份牌,一下被「老上海」的風情所俘獲,從此走上收藏之路。

那時還是「只有BB call時代」,網路不發達,張信哲就一本書一本書去翻,來上海拜訪專家,做田野調查,到世界各地參加小眾的拍賣。

這次的《民·潮》展覽,張信哲籌備了3年多。布展的兩個月,他每天在博物館忙到天亮,不見陽光不回家,所有項目親力親為。裱畫的漿糊,是他親手抹的,用的是最傳統的米漿糊,沒有防腐劑和香料,不會傷到古老的紙張。

他想通過這62件月份牌原稿,呈現一個時代女性解放的風貌。

「當時的上海美女,從傳統的上衣下裳,大袍子、裹小腳的狀態,到開始慢慢露出腳踝、露出手臂,變成穿著西式皮鞋的時髦女郎。一改以往羞澀、保守的姿態,站姿更加開放、表現自我。」張信哲說。

Advertisements

他最終挑選了一幅並不知名的作品作為展覽海報。

它不是所有展品中最精彩的,畫師子敬也找不到相關信息。但那位晨起梳妝的女子,特別吸引他。

Advertisements

·《民·潮》展覽海報形象。


她那精緻的「愛司頭」,也許是外婆老照片裡同樣的髮型;那件藍色真絲睡袍,也許是祖母衣櫃裡一直捨不得扔掉的記憶。她們的時髦比起今日從未過時,所有的一切在輪迴中復甦。

在張信哲看來,這也是月份牌「女主角」們的共同狀態:「她們是新時代摩登的女性。她們要傳達的是新生活、新觀念,用自己的行為,來實踐自己追求的目標。」

Advertisements

張信哲收藏的旗袍。


張信哲始終有一份「上海摩登」的情結,一眾老歌手中,他最喜歡離經叛道的白光。

沒見過白光本尊,有點遺憾。「鼻音皇后」吳鶯音他倒是見過。《用情》這首歌就用了吳鶯音《我想忘了你》的一段做前奏。發片時,張信哲專程去香港拜會了這位傳奇人物。

「低音歌後」白光與「鼻音皇后」吳鶯音(右)


上世紀90年代,上海開始大規模都市化,大拆大建中,許多老物件被當作廢品賣出,張信哲就去「回收」。老錦江飯店、跑馬場、和平飯店、滙豐銀行「出土」的各種寶貝,堆滿他台灣家中的幾個倉庫。

有人問他:「你家裡有一個老上海?」

「有啊。」他得意地笑。


「撿破爛」的小孩

張信哲的「收藏癖」,從幼稚園就開始了。

他生於台灣雲林縣西螺鎮,一派質樸的農村氛圍中,一幢西班牙式的鵝黃色建築,顯得有些突兀和錯置。

西螺古鎮


那是神學院。張信哲的父親是牧師,一家四口就住在神學院的員工宿舍。

街坊鄰居的來歷五花八門,做香的、做金箔冥紙的、釀醬油的、宰蛇做中藥的、做竹制工藝品的。張信哲的童年就與這些民間工藝相伴,常常看得出神,渾然忘我。

每天,他都會跟著父親一起巡視校園。倉庫裡堆放著琳琅滿目的舊物,成了他的私人遊戲場。

童年時的張信哲


另一個「寶藏」去處,是屏東舅舅家的「垃圾山」。

舅舅是收舊貨的,收集來的雜貨堆了兩座垃圾山。每年暑假,張信哲就迫不及待地直奔屏東,整日佔據在垃圾山的山頭。

在這兩座「寶山」裡,他發現了筆記本、舊雜誌、成績單,找到了某家的地契和帳簿,運氣好一點,也能翻到好看的漫畫。最難忘的是各種情書,有的寫得文情並茂,有的則是肉麻兮兮。

上中學後,張信哲一家搬到雲林縣的斗六。那時,台灣掀起文藝復興風潮,介紹風俗民情的刊物層出不窮。張信哲最喜歡的是《漢聲》雜誌,由黃永松於1971年創辦。雜誌社同仁們奔走于田野大地,記錄、拯救瀕臨消失的民間文化。

《漢聲》雜誌。


效仿《漢聲》,他也常跟一群朋友到鄉下四處亂鑽,找老房子拍照,再一筆一畫地繪成立面建築圖。

他是美術細胞發育良好的小孩,參加各式各樣的比賽,獎狀多到數不清。

那時,昂貴的西洋美術史套書,省吃儉用也買不起,張信哲乾脆在圖書館把書中的重要資料寫下、畫下,做成自製的美術筆記。遇到感興趣的題材,二話不說就拿起筆來記錄,有時畫在數學計算紙上,有時畫在日曆背面,還有塗鴉在作業本上的,厚厚一大疊。

當時畫的老建築,很多後來都被拆掉改建。他用畫筆記錄的,是永不再現的風景。

田野調查後,張信哲為西螺廖氏宗祠和斗六吳秀才家宅所畫的手稿。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