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假如夢見一個人,就意味著對方在想你?心理學告訴你真相

  • 2020-01-03 14:37

人們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人生要敢於做夢,更要敢於追夢;做夢的人是熱情的,而追夢的人無疑是強大無畏的。

生活中當人們進入睡眠後,由於大腦皮層沒有完全抑制,腦海中會出現各種奇幻情景,當然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一個人頻繁的做夢,可能是由於生活的壓力所導致,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做夢也是一種釋放壓力的形式。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智能有很大的潛力,而做夢便是一種典型的無意識活動,通過做夢能重新組合已有的知識,將新舊知識合理的融合在一起,最後存入記憶的倉庫中,這樣夢境就可以幫助你進行創造性的思維。

做夢是人體一種正常、必不可少的生理和心理現象,人入睡後,一小部分腦細胞仍然在活動,這就是夢的基礎。而生活中有一些人總是會夢到一個人,並且那個人往往會是現實生活中很熟悉的朋友,如果你反覆夢到一個人,並不一定說明對方在想你,只能說這個人給你的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他極大的改變了你的生活,可能是好的改變,也可能是負面的影響。那麼如果你夢見了一個人,意味著對方也正在想你,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1.夢境是潛意識的延伸

我們都知道,夢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且內容也極為豐富,從生物學角度來講,做夢是一個人在入睡之後,大腦皮層的某些部位仍然保持低程度的興奮狀態,從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場景。一般來說,大部分人會在「快速眼動睡眠期」的時候做夢,而在「慢波睡眠」,大腦的活動程度會進一步降低,也就不會產生夢境了。因此做夢本身是一種生理活動,只不過會受到個體心理狀態的影響,從而夢到他人。

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夢境是人潛意識的體現,與思考具有一定關聯性。而「潛意識」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得是人類心理層面活動中感知不到的部分,雖然這一部分信息已經存在,卻不能在正常情況下被感知。所以當我們在做夢時,許多內容就是潛意識的重組,有些事情或許你沒有印象,卻一直儲存在潛意識中,並通過夢境的形式呈現在人的眼前。

2.腦電波反映夢境內容

其實在很久以前,人們對於大腦在睡覺時出現過哪些變化一無所知,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大腦和主人一樣,在睡著的過程中沒有任何活動,但美國芝加哥大學的畢業生尤金亞瑟林曾做過一項實驗,他用腦電圖儀檢測正在熟睡的8歲兒子的大腦時,發生了意想不到的結果。他發現孩子在熟睡的過程中,每隔幾個小時腦電圖儀的描繪筆記就會產生劇烈的波動,這表明大腦活動頻繁。

而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也通過長期的實驗和研究表明,當人體在接受了外界訊號的刺激時,便會做出同樣的反應,從而將這些刺激訊號編進故事情節中,就好比清晨床頭的鬧鐘響起,這時你的大腦便會迅速的將周圍環境中的聲音和你此時的感受聯繫到一起,然後統統編進夢中的故事情節中。

3.協調心理平衡的方式

由於人在夢中以右大腦半球活動佔優勢,而覺醒后則是以左側大腦半球佔優勢,在24小時的晝夜活動過程中,大腦使醒與夢交替出現,這樣可以達到神經調節和精神活動的動態平衡。因此,夢是協調人體心理世界平衡的一種方式,特別是對人的注意力以及認知活動有比較明顯的作用。

生活中人們常說,做夢睡眠的人質量很好,但根據最近的研究成功表明,夢是大腦健康發育和維持正常思維的需要,如果大腦調節中心受損,就形成不了夢,或者出現一些殘缺不全的夢境片段,而如果人們長期處於無夢的睡眠,就需要值得警惕了。當然長期惡夢連連,也是身體虛弱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徵兆。

小編總結:關於夢的場景,還有太多的秘密等待科學家們的探索,生活中每個人基本上都會做夢,而對於夢的解釋也各種各樣,但夢除了反映人的健康或者心理的某種狀態外,好像並不能解釋過去或預示未來,當然其中也包括老是夢見一個人。長期以來,關於夢對睡眠的益害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做夢會影響大腦的充分休息,因而夢多不利於人的健康,但是根據研究成果表明,做夢有益於大腦的功能,所以生活中我們在夢到一個人時,不一定是對方在想你,畢竟夢是不為人所操控的,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以及心理的現象。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