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2年敗光850萬!22歲男棄學回國成「巨嬰」沉迷電玩,與家人唯一交流是要錢「吃飯都要阿嬤餵」

  • 2020-08-18 11:19

相信在大多數人眼裡,對於男生的形象都是用三個標籤來定義的,「勇猛」「能吃苦」「有責任心」,很多男生從一出生就被家裡人往硬漢的方向培養,希望他能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而有的男生卻偏離了男子漢的方向走向了女性化,變得敏感而脆弱,別說扛起家庭重擔了,有些人就連最起碼的獨立都做不到,徹徹底底地成為了別人嘴裡的「廢人」。

22歲,正值青春韶華。可對於家人而言,22歲的晨宇卻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

從小性格孤僻,不願與人交流;

18歲出國留學,兩年敗光200萬元(約850萬新台幣)卻連預科都沒畢業;

回國後到大專院校求學,不到兩個月就棄學回家;

與遊戲為伴,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錢……

晨宇為何會成長為「巨嬰」?

他緣何失去了與人交流的能力?

他的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12月7日,記者在一家咖啡廳採訪到晨宇的母親劉女士,一位事業有成的女強人。從失敗的婚姻到迷失的教育,劉女士在講述中幾度落淚,她多次重複一句話:「事業再成功,也無法彌補教育的失敗!」

劉女士是哈市一家公司的高管,寧先生是一家國企的職員。2006年春天,夫妻倆和平分手,理由是三觀不合,晨宇從此隨父親一起生活。劉女士事業心很強,而寧先生則是隨遇而安的性格。分開後,夫妻倆都開始了各自的新生活,可對晨宇來說,這一切則成了他成長中的轉折點。

父母離異後,晨宇被接到了奶奶家。晨宇是奶奶家的「獨苗」,更是奶奶的命根子。得知兒子離異,奶奶覺得大孫子受了天大的委屈,為此事一連哭了好幾天。此後,奶奶決定把最好的都留給孫子,今後絕不讓孫子再受半點委屈。

奶奶對晨宇照顧得無微不至,父母也對晨宇有求必應。一年後,劉女士和寧先生分別組建了家庭,但是,他們對兒子更好了,只要是兒子想要的東西,不管是夫妻倆還是奶奶,都會無條件滿足。但這份疼愛非但沒有讓晨宇變得陽光快樂,反而讓他越來越不合群。

晨宇在學校沒有朋友,也很少與人交流,成績處於班級中下游。劉女士和寧先生都與老師溝通過,不過他們並未因此警醒,從而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晨宇也在偏離的軌道上越走越遠。

奶奶成了晨宇的「保護傘」,不容孫子受丁點委屈。有一次,奶奶看到自己5歲的外孫女因為餓吃了一片晨宇的麵包片,二話沒說起身就出去又買了3袋。當時的奶奶老寒腿犯病了,正卧病在床,室外還下著鵝毛大雪。奶奶的觀點是:孫子的東西,誰也不能碰。

寧先生組建新的家庭後,試圖接晨宇回家一起生活。然而,奶奶咋也不捨得把孫子交給「後媽」。於是,晨宇繼續由奶奶寵著,寧先生和劉女士都忙著各自的工作和生活。

十年間,劉女士一心撲到工作上,事業取得了質的飛躍,從年薪幾萬元到年薪七八十萬元。雖然工作上如魚得水,但兒子一直是劉女士的一塊心病。2014年,晨宇在哈市一所私立高中讀高二,劉女士分析了兒子的成績,提議讓兒子出國讀書。

劉女士將晨宇送到紐西蘭讀預科,希望他在紐西蘭繼續讀大學。然而,晨宇在國外的發展與劉女士的設想相差甚遠:依然沒有朋友,幾乎不與人交流,玩遊戲是他打發時間的主要途徑。

經濟上,晨宇從來不懂什麼是拮据。想回家就回家,僅僅是路費,晨宇一年可能就要花費10餘萬元(約43萬新台幣)。再加上昂貴的學費和生活費,兩年間,晨宇最少花了200萬元(約850萬新台幣)。全家人咬緊牙關,滿足晨宇的需要。結果卻一事無成,連預科的畢業證都無法取得。

更糟糕的是,在國外,晨宇的性格變得更加孤僻,疑似患上了抑鬱症。直至此時,劉女士才發現,留學並不適合兒子。

2016年7月,劉女士和寧先生決定讓晨宇放棄留學生活,回家進行調整。劉女士說:「孩子在家幾乎不出屋,天天貓在卧室裡上網玩遊戲。吃飯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2017年9月,劉女士和寧先生送晨宇到一所專科院校就讀,希望他能學到一技之長。然而,上學還不到兩個月,晨宇就與同學發生矛盾,執意回家,再次開啟宅在家裡玩網游的生活。

採訪中,劉女士給記者打開了母子倆的聊天記錄,裡面除了轉賬記錄其他信息寥寥無幾。對晨宇而言,基本上沒有「錢」的概念。他玩遊戲因為電腦配置不夠導致不能過關,會立即給媽媽發微信:「給我1萬元(約4.3萬新台幣),換電腦。」

1年多過去了,畫面還定格在晨宇玩遊戲,奶奶不厭其煩地喂飯。說到這兒,劉女士的眼淚再也忍不住了,她不知道兒子的未來在哪裡。現在,劉女士雖然掙著高薪,過著金領的生活,但是,兒子是她的心病,讓她寢食難安,甚至出現了抑鬱的癥狀。

針對晨宇的問題,記者採訪到知名心理專家張聰沛,他指出,畸形的寵愛讓晨宇的性格變得偏激,並與社會脫軌。高質量的陪伴才是教育的真諦,而晨宇的父母選擇用物質取代陪伴,由此導致問題層出不窮,使得兒子就像一個「巨嬰」,不具有任何生活能力。

「孩子長大後出問題,一定是父母種下的根源。孩子的成功與否,與父母對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確息息相關。」晨宇的未來尚不知,但是他的經歷應該給更多的父母敲響警鐘,無論婚姻狀況如何,無論事業多忙,無論生活多囧,對孩子的陪伴都不可或缺,因為你給予孩子什麼,孩子未來就是什麼樣的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真正的愛,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真正的愛,父母要學會「兩拒絕,一滿足」:適當拒絕孩子想要的,拒絕代替孩子成長,滿足孩子需要的,包括情感需求。

」兩拒絕「:

適當拒絕想要的

孩子,尤其12歲以下的孩子,由於思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按照弗洛伊德理論,受「本我」驅使,並不分辨好壞,趨向滿足自己的慾望、享樂,只是為了眼前的快樂,並不考慮長遠的利弊。

比如,孩子愛吃糖,愛看電視,愛玩電子產品等等,這些成長並沒有太多好處過多攝入、沉迷,反倒對身體有害:糖吃多了,會有蛀牙,電子產品用多了,會近視,會引發身心問題。

但是,孩子就是分不清利害,就是想要,就要滿足身體、感官的刺激。

這種情況下,父母要適當拒絕,不要完全滿足孩子,同時,藉機讓孩子知曉利害,明白事理。

如果,父母不拒絕、不阻止,而放任孩子,完全滿足,對孩子的傷害就會很大。

晨宇的父母和奶奶就犯了這樣的錯,「只要他想要的,都全力滿足」,結果就是,晨宇沒有責任心,無法為自己負責,22多歲不工作、不謀生,宅在家不外出;不考慮父母賺錢的辛苦,不知節儉,不懂珍惜,兩年留學花了200多萬。這樣的扭曲的」三觀「,自然無法和他人愉快相處,屢屢和同學發生矛盾,最後無法上學,「退行」到家中,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快樂。

不懂拒絕的家長大有人在。

曾有一個媽媽諮詢,兒子5歲,已近視600多度,還是離不開手機怎麼辦? 這個媽媽說,她和老公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由爺爺奶奶帶。過年回家,兒子說想要一部手機,她覺得,自己常年在外,兒子很可憐,想要手機,當然要滿足,就給孩子買了。 結果,兒子看動畫、打遊戲,坐凳子看,躺被窩看,如痴如醉,完全離不開,爺爺奶奶根本管不了,最後,眼睛禍害得不行。醫生說,這麼小的孩子近視這麼厲害,十分罕見。 孩子的眼睛已發生了病理性改變,眼球拉長,無法逆轉。

這個媽媽很難過,特別擔心兒子長大後,因為視力不合格,無法報考一些專業,更害怕兒子會怨恨自己......

不當的愛,就是害。

對於孩子的要求,孩子想要的,家長要把好關,不利身心成長的,一定堅決拒絕!

拒絕代替成長

好多中國家長的錯誤是,該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插手,小時幫穿衣、吃飯、大了,幫背書包、洗衣服,屬於孩子的事,不讓孩子負責,過度溺愛,包辦代替。

晨宇的奶奶就是這樣的人。

別說22歲,就是2歲的孩子,都要自己吃飯,可22歲的孫子有手有腳、不工作,宅在家,就是打遊戲,奶奶還一口口喂飯。

這種「密不透風的愛」的結果就是,孩子常常會發展出一種極端的叛逆:什麼事情你都操心,我就什麼都不做了。索性放棄了自己,把自己的人生拱手相讓,

孩子放棄了自己,不肯為自己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一滿足「:

滿足孩子需要的

什麼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需要的是對成長有益的,包括物質和精神的。比如,肉蛋奶,有利於身體發育和健康;比如,高質量陪伴,耐心傾聽,有利於情緒情感正向發展。

需要的,常常是孩子並沒意識到,或者有些排斥的,但是,的確對孩子有益的,父母一定要找到孩子的需要來滿足,找到問題來解決。

任何親子關係都不能靠錢砸

父母,尤其是離異父母,覺得有愧於孩子,就想方設法滿足孩子想要的,想要啥給啥,並不管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是真的好、是不是有益,只要孩子張嘴,立馬答應。

晨宇的父母就犯了這樣的錯。

親子關係不是商業關係,砸錢替代不了情感交流。

我想,當初,對10歲的晨宇來說,父母離婚,各自組建家庭,他成了沒人要的孩子,跟著奶奶過活,在他年幼的世界中,是多麼渴望父母的關懷和溫暖,多麼需要這些啊。

可是,父母對此並不理會,而是拚命用錢來代替孩子的情感需求。

漸漸地,晨宇的情感需求被無視,和父母的交流只剩下錢。

這樣的結果,誰之過?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