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號立秋!今年立秋不一般:60年一遇 有「六大特點」早看早準備
時間就好像水一樣,像2024年就流走一半多了。
每年在進入到了8月份之後,距離著充滿豐收喜悅的秋天,就會越發地近了。
今年的8月7號就到了,這一天之所以具備了特殊性,是因為要立秋了。
作為二十四節氣當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氣,立秋一到很多人的腦海裡面,可能會浮現出「秋高氣爽」、「秋實累累」等辭彙。
實際上在剛剛立秋的情況下,這些詞所形容到的情況,還要等一陣子才能出現。
畢竟立秋這個節氣的後面,還掛著一個叫做處暑的節氣呢。
另外如果想要讓人體狀態,能順應立秋之後,依舊酷熱的三伏天,做好對健康的呵護工作十分地重要。
只不過今年的立秋卻很不一般,可以說是六十年才能碰上一次的,呈現出了六大特點。
因此想要趁著立秋時節養生,就先來看看這些特點分別是什麼,也好早點兒做準備。
一、今年立秋的6大特點
1、晚立秋
一天有早晚之分,立秋也是能分早晚,需要結合具體時間來推算。
在推算之前,先要了解立秋節氣是如何被確定下來的,具體會在什麼時候?
這就牽扯到的古人對於「二十四節氣」的劃分了。
是將太陽在黃道上繞行一圈的過程中,每前進15度的哪一處位置,對應到一個節氣。
繞行的起點是春分這個節氣,也就是黃經零度。
通常在這個時候,太陽照下來的光線會垂直於赤道。
至於繞行的終點,同樣是在春分節氣上。
這樣走完了一個360度的圓圈之後,一回歸年就完成了。
從這裡其實應該能看出,古代雖然生產力沒有工業時代的強,但老百姓的智慧可不低,將天文學、氣象學以及農學等進行了結合。
因為所謂的黃道,其實就是現在學習地理的時候,書本裡面會提到的地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的軌道。
由此產生的「二十四節氣」,會更有助於老百姓將農田打理好,進而取得豐收。
話說回來,立秋作為其中的第十三個節氣,開始於太陽經過了黃經135°這一刻。
如果經過的這一刻,是卡在了一天內的中午12點(分秒不差)之前,一般會被歸類到「早立秋」的行列。
過了這個時間點的,就屬於是「晚立秋」了。
根據推算,2024年的立秋時辰會在8月份7號這天的上午8點09分01秒,也就是說屬於「早立秋」。
但這個說法在民間的認可度,會比另一個說法的可信度低。
原因跟「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這句廣為流傳的俗語一定的關係。
以這個農諺為準,僅僅用有沒有過中午12點0分0秒,來區分「早」、「晚」立秋,呈現出來的天氣差別的一般不會很明顯。
所以另一種說法就顯得可靠了些,那就是根據立秋在農曆中出現的月份來劃分。
這樣中間隔開的日子多了之後,天氣的變化也就會更加明顯,能感受的到後面是繼續酷熱,還是開始轉涼。
出現的時間是在農曆的六月份,會被劃歸到「早立秋」的行列當中。
如果是七月份出現的話,便妥妥的會被認為是「晚立秋」。
在此基礎上,結合2024年每個月對應的農曆來看,農曆七月初四這天為立秋,屬於是「晚立秋」。
2、母秋
沒錯!有著早晚之分的立秋,居然還會有公母之分,有些朋友是不是感到很驚訝?
公母之分對應了「公秋爽,母秋凶」這一說法,「爽」其實指的就是涼爽的意思,「凶」則是指天氣酷熱的意思。
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跟「早立秋冷颼颼,晚立秋熱死牛」之間,產生了異曲同工的含義。
至於如何區分「公秋」跟「母秋」,有一說法是按照立秋這天農曆的日子,是單數還是雙數來判斷。
前面提到了,2024年的立秋到來時間為農曆七月初四。
「四」是一個雙數,因此今年會是「母秋」。
3、睜眼秋
既然有了「睜眼秋」,自然也就不會少了「閉眼秋」。
這個倒不像前面提到了2個特點有較多的講究,區分也在於立秋出現的具體時刻。
當立秋接替前一個節氣的時辰,是凌晨0點到次日中午12點這個時間段內的話,按照傳統意義會被歸為是「睜眼秋」。
相對應的,過了中午12點哪怕一秒鐘,一直到當天大半夜的24點整的,則屬於是「閉眼秋」。
不過雖然沒什麼多大的講究,但還是有著「睜眼秋,收又收;閉眼秋,丟又丟」這樣的農諺。
意思也是特別好理解出來的,指的是立秋出現的時辰落在了白天,莊稼能得到好的收穫。
反之如果立秋來臨的時辰到了晚上,莊稼上的收穫可能就要不盡人意了。
值得一提的是,縱然農諺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是古代老百姓長年累月下來的智慧總結。
但各地的氣候並非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農諺並不具備完全的準確性。
4、黃金秋
農諺有「早立秋,墳頭秋;晚立秋,黃金秋」的說法,因此結合前面的情況來看,今年的立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黃金秋」。
提到「黃金」,大家腦海裡面,是不是會相當金燦燦的,感覺到很富麗堂皇的畫面。
「黃金秋」代表的就是秋天糧食收穫充裕,一片金黃的景象。
這是因為立秋到來的時間,在農曆七月份會給早前種下去的糧種,留下更多的時間來成熟,進而收成上就顯得更好了。
至於「墳頭秋」,則是一種年景不好,老百姓無法獲得充足的食物。
而人一旦不能將肚子給填飽,甚至也穿不暖,生命流逝的速度就會加快,去世后便成為了墳頭。
現如今隨著生產力的提升,這種在古代才更容易發生的現象,現在幾乎是沒有了。
不管立秋早晚,吃的方面還是有保障的。
5、秋包伏
「三伏夾一秋,秋後加一伏」這句農諺,不知道有多少人聽過。
這裡面的「三伏」,說的就是三伏天,一般會分為三個時間節段:初伏、中伏、末伏。
一般初伏跟末伏的天數不會改變,各有10天,中伏則會隨著年份的變化,出現天數長短不一的情況。
2024年的三伏天是較長的,合計起來有四十天,起點為7月15日,結束的日子則是8月23日。
而2024年立秋出現在了8月7日,這個時候的中伏還在令怕熱的人感到水深火熱,後面跟著一個末伏,就更不得了了。
這種情況叫做「秋包伏」,通常代表著之後的一段日子當中,氣溫方面是沒有辦法快速涼爽起來的,會持續炎熱。
6、脫衣秋
「脫衣秋」,顧名思義就是在立秋之後要脫衣服。
至於為啥要脫,當然是因為天氣炎熱了,也可以說是遇到了「秋老虎」。
在這個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暑,別覺得馬上就能到秋天了,再熱自己忍忍就行,沒什麼大不了的。
「秋老虎」發威還是很厲害的,能持續到9月下旬。
二、立秋就是秋季來了嗎?
「春天回暖、夏天炎熱、秋天轉涼、冬天寒冷」,這是很多人對於有著變化性的四季,做形成的一種理解。
那麼為何在很多年份內,明明都已經立秋了,天氣還是很熱讓人感到十分煩躁呢?
結合前面所提到,今年的6個立秋的特點,大家也應該能看出來了,立秋之後天氣繼續炎熱的情況並不少見。
相對而言,從氣象學方面來看待是否入秋,反而會顯得更明確一些。
根據「候平均氣溫」這一用來劃分季節的概念來看,當有連續5天的時間,每天溫度都在10℃-22℃之間,便屬於是入秋了。
三、碰上晚立秋要如何養生
儘管在晚立秋的威力下,暑熱一時半刻不會消失,平時還是感到比較熱。
但大部分的情況下還是白天會熱一些,夜間的氣溫會逐漸降低,進而形成晝夜溫差大這一現象。
這也是為何有很多人會在秋季感冒的原因,主要是沒注意保暖,晚上給凍到了。
所以在養生的時候,夜間要注意溫度變化,準備一個薄被方便冷的時候蓋上。
同時要加強身體鍛煉,可採取散步、太極拳等能舒緩身心,還不會令人感到累到脫力的運動。
再就是飲食這方面,因為有秋包伏,所以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四肢乏力,嘴巴裡面也覺得彷彿有一口濕熱的痰,吐不幹凈一樣。
為改善這樣的情況,如冬瓜、黃瓜一類,具備了清熱性質的食物,倒是可以適當地吃一些。
一併要加強身體所需要的蛋白質,但注意別進食太多冰冷的食物或喝冰水,會容易損傷脾胃。
再然後懂得將自己的情緒,從不安、焦慮的狀態控制起來,也是相當關鍵的。
很多人秋天時候的脾氣會上漲,這是因為天氣一直濕熱悶人變得暴躁起來。
為了避免跟其他人容易產生口角,可通過聽舒緩音樂、看書、書法等一些修養身心的愛好,讓心裡的悶燥之氣得以消散。
結語
農諺民俗在某些程度上是具備了智慧性的,但也具備了地方上的局限性,因此不能採用「拿來主義」進行套用。
另外不管是在立秋前還是在立秋後,為了自身的健康著想,養生方面該做好的就別馬虎。
至於該怎麼做,這個就要結合自己的情況來制定計劃了。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