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來臨」手腳先知!60歲阿姨「右下肢麻木」竟是血管被堵塞 提醒:手腳若出現4種「異常」或許血栓已來臨
廣州60歲的吳阿姨(化名),在家吃晚飯的時候,突然感覺右下肢麻木,繼而沒了知覺,然後傳來劇烈的疼痛感,一摸大腿變得十分冰涼。
吳阿姨的女兒趕緊把她送到醫院,檢查之後發現她的右下肢血管幾乎完全堵塞,血栓長達將近一米。醫生說,如果不及時取出,很有可能需要截肢,風險很大。
最終,經過右股動脈切開取栓術,血栓被取了出來。住院一段時間之後,吳阿姨已經可以下地走路。
醫生表示,吳阿姨患有高血壓、房顫病,但是沒有服用抗凝藥物,導致血液中的有形成分不斷沉積,最終形成了血栓。
一、不少人的血栓都是「吃」出來的
據統計,目前全球有51%的人亡於血栓性疾病,遠遠超過腫瘤等其他疾病。臨床上,血栓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
動脈血栓是心梗、腦梗的根源,心梗和腦梗都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複發率、高死亡率的特點。而靜脈血栓被稱為「隱形殺手」,主要與血流緩慢、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有關,常見於高血壓患者、高血糖患者、靜脈曲張患者、孕婦等。
發生靜脈血栓後,輕則靜脈發紅、腫脹、疼痛,重則可能發展成深靜脈炎,導致皮膚紅腫、潰爛,肌肉萎縮、壞死,最終面臨截肢,甚至導致肺栓塞,危及生命。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飲食,也會「催生」血栓形成,比如:
1. 高糖飲食:可樂、奶茶、蛋糕等高糖食物,容易升高人體血糖以及甘油三酯的水平,同時降低脂蛋白水平,導致血液變得黏稠,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
2. 高鹽飲食:吃太多鹽,血管也受不了,尤其是雞精、醬油等調味料。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的鹽與冠心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卒中等疾病關係密切。
3. 反式脂肪:蛋黃派、餅乾、冰淇淋等食物,富含反式脂肪酸,吃太多會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導致心血管疾病發生。
油炸食物:炸雞、薯條、油條等油炸食物,含油量非常多,經常吃會導致腸胃堆積大量的油膩物質,從而堵塞血管,導致血栓出現。
二、手腳出現4種異樣,即使輕微也需警惕
臨床醫學實驗發現,在心腦血管疾病中,近八成的病人是由於血管中形成血栓而導致的,而在前期,血栓是「有跡可循」的。因此,如果手部或者腿部出現的以下異常,一定要提高警惕:
1、發紅、觸摸有熱感
手臂或者腿部發紅,摸起來熱熱的,可能與肢體到心臟的血流量減少有關,血流量減少,靜脈壓力就會增加,使體液滲透到其他組織,導致發紅、發熱。
2、出現脹痛感
手臂或者腿部出現脹痛感,可能是血栓引起了炎症反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脹痛感會越來越明顯,同時還伴有抽痛、抽筋等症狀。
3、皮膚腫脹
單側手臂或者腿部腫脹,是由於靜脈血栓出現,導致血液無法迴流至心臟,在壓力的作用下擴散到腿部組織導致的。
4、出現「小蚯蚓」
腿部出現「小蚯蚓」,也就是靜脈曲張,是因為血栓減慢了血液循環的速度,導致大腦供血不足,進而影響其他組織的血液供應,最終使腿部和腳踝發生靜脈曲張,隆起的血管好像小蚯蚓一樣。
除此之外,身體出現血栓還可能有口眼歪斜或流口水、偏側肢體無力、說話不利索、視物模糊、突發頭暈、愛犯困或者哈欠連連等表現,千萬別當成小毛病給忽略了。
三、「紅血栓」VS「白血栓」,哪個更危險?
有時我們會聽到紅血栓、白血栓等說法,這種血栓又是什麼呢?
紅血栓,肉眼看呈紅色,發生於血流速度減慢或停止時,主要由纖維蛋白和紅細胞組成,體積較大,造成大範圍血管堵塞的風險更大。預防紅血栓,應使用華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藥等抗凝藥治療。
白血栓
白血栓,肉眼看呈黃白色,發生於血流速度較快時,常在動脈硬化斑塊破裂時形成,由血小板和白細胞組成,體積較小。預防白血栓,應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四、防血栓,牢記這4點
血栓,堵肺,堵心,又堵腦。那麼,預防血栓形成,應該怎麼做呢?
1、規律用藥是基礎
謹遵醫囑、規律用藥是預防血栓的基礎,切忌擅自停藥。
2、飲食有講究
少吃油膩食物,多吃土豆、紅薯、水果等低脂肪、高纖維類食物,預防便秘,稀釋血液。
3、高危人群定期體檢
長期吸煙、高血壓、高血糖、有靜脈血栓家族病史、有血栓史等高危人群,應每年做一次血管超聲檢查。
4、避免久坐
久坐不動與深靜脈血栓的發病關係密切,預防血栓,應避免久坐不動,最好每坐1小時就起身活動。
最後,小編給大家推薦一個運動:保持坐姿或平躺,伸展下肢,放鬆大腿,吸氣,用盡最大的力氣勾起腳尖,保持5-10秒,然後放鬆。接著再儘力使腳尖朝下,保持5-10秒,然後放鬆。最後以踝關節為中心,腳趾360度環繞。以上為一組動作,每次做20-50組,每天做3-4次,就可以有效降低血栓的發生風險。
現在很多人的生活方式都不是那麼健康,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預防血栓的發生,以免失去健康。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