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讓後輩再受苦!爺爺家鄉貧困「小時候在祠堂念書」 91歲榮歸故里「15年捐3千萬蓋學校」學生排隊獻花迎接
每個人的生長背景都有各自承受的苦難,但有些人卻化痛苦為力量,從此立志幫助所有和自己一樣的人!一位91歲的老先生由於童年家鄉資源匱乏,求學路上困難重重,當他長大成家立業之後,一心只想回到故鄉,主動出資修建家鄉的小學,只希望當地的莘莘學子不再受苦。
在成純光爺爺的故鄉,祠堂就是教室,裡面兩個學生擠一個板凳,每次遇到祭祀活動就學生會放假。80多年前,大陸91歲的成純光在這裡讀完國小,長大後成為一名公務員,生的7個女子大多事業有成、收入豐厚。
2006年,成純光再次來到當年的母校,看到數百師生擠在一個搭著石棉瓦的廠棚裡吃飯,地面是黃泥,桌椅也破舊。他很感慨,決定給學校給捐款幫忙改善,同時捐款助學、扶貧等。
捐的錢幾乎都是問子女們要的,15年來一共有700多萬(約新台幣3千多萬)。「我小時候讀書是很坎坷的,不想讓晚輩再受苦。」成純光說。
兒時祠堂努力讀書,長大養育7子女4個是研究生
1930年8月,成純光出生於大陸農村,父親是當地一名醫生,家裡有十幾畝地。父親對他管教很嚴格,禁止任何不良嗜好,要他讀書。
當時成純光就讀的國小是村裡一座祠堂,條件相當艱困。老先生回憶,當時只有一個班幾十個學生,兩個學生擠一個板凳。遇到村民祭祀,學生就會放假。
由於教育條件落後,當時很多學生讀完國小就放棄學業,而成純光一直拼命堅持下去,後來考上大學。畢業後在湖北工作,曾任當地一林業局的財務科長,養育了7個子女。
「當時我們村一起讀書的,就我一個大學生。」老先生說,自身經歷讓他明白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十分重視7個子女的教育。5個子女都考上了大學,其中博士、碩士一共4個。他們都事業有成,收入豐厚。
退休後,老先生和老伴隨3個兒子移居深圳。退休後他日益想念童年,想念當年的母校,2006年清明返鄉來到當年的國小,此時它已改名為洪塘營瑤族鄉中心小學。到校後,眼前的一幕讓他很痛心。
「教室是石棉瓦房子,操場是泥土地,老師沒有住宿的地方,大家擠在一個搭著石棉瓦的廠棚裡吃飯。」老先生說,自己兒時讀書受了很多苦,不想讓今天的孩子們再受苦。他當時決定給學校捐款。
捐款的錢從哪裡來的?老先生當時每月退休金6000多元人民幣(約新台幣2萬5千多元),他於是找到兒子。「他們都能理解,願意給我錢。」他於是決定捐款70萬(約新台幣3千多萬),給學校興建禮堂、餐廳和員工宿舍為一體的三層綜合大樓。
得知老先生捐款建樓,學生們山上採花迎接
25歲的楊懷美小時候在該小學讀書,現在又回校任教。成純光捐資建綜合樓時,她正就讀國小五年級,清楚記得當時情形。
當時,老師把老先生要給學校建樓的消息告訴學生們。大家興奮不已:「因為我們在山區,買不到花什麼的。我們就自動自發上山採花。每個人採了一束,陳老來的時候,排隊歡迎他。後來好像是老師送了他一束花。」楊懷美說。
綜合樓建成後,學校將其取名為「純光樓」。後來老先生又多次來到學校,捐款完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2棟教師宿舍樓,第二棟於今年4月正式開工。
由於經常給學校捐款,老先生漸漸被學生熟悉,成了大家口耳相傳的「成爺爺」。「他穿得很樸素,比較慈祥。鼓勵我們好好學習,做棟樑之才。」談起對老先生印象,楊懷美說。
從2006至今,成純光除了給母校捐款,還捐款助學扶貧等,15年一共捐助700多萬元人民幣。在他幫助下,15年來洪塘營瑤族鄉已有120多名學子被名校錄取。2019年以來,共有12名大學生畢業後也紛紛回到瑤鄉教書育人,將這份愛心繼續傳下去。
10年前,老先生在該校種植了40棵桂花樹,如今這些樹都長大了,學校給桂花林取名「感恩園」。現在他雖然住在深圳,但身體很好可以遠行。老先生表示:「現在想的是新樓早日建好,我也想回學校看看。」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