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又無奈!為什麼辛苦一生「卻晚景凄涼?」 為人父母「這3個底線」一定要守住
人到晚年,最怕老無所依,晚景凄涼!
有人說靠退休金,靠家庭、子女的贍養,也有人說,靠社會的補助維持基本生活……
部分老人覺得,我把你養大,養兒防老,你贍養我是天經地義。
部分年輕人認為,出生是我不願意的事,你也沒做到長輩應盡的責任,我憑什麼養你。
在這無奈又悲哀的現實生活里,人們往往責備子女們不懂事,不關愛老人。殊不知,很多子女的所作所為,為父母所賜。
很多父母含辛茹苦,在那困苦不堪的年代,為兒女操勞一生,結局卻是一無所有,晚景凄涼。
沒有父母的過度溺愛,又怎麼會有孩子無限索取?
從小父母的過度保護,孩子們如何學得會獨自面對人生當中的風風雨雨。
前幾天,看了一部短片,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一個女孩,小時候想要電視里的馬,櫥窗里的玩具,父親一一滿足她;
長大後,她想要郵輪、列車、潛水艇,父親努努力也能滿足她;
後來,為了嫁給一個歌星,女孩又逼父親買豪宅、跑車。
等她嫁人後,年邁的父母花光了畢生積蓄,搬進了低矮的平房,打算安度晚年。
沒想到有一天,女孩又把自己的孩子扔給父母撫養,然後冷漠地轉身走了。
這就是著名的諷刺動畫短片——《任性人生》。
在這個無奈又悲哀的故事裡,人們往往責備女孩不懂事。殊不知,她的所作所為,全拜父母所賜。
沒有父母的溺愛縱容,何來孩子無限度索取?
沒有父母的過度保護,孩子又怎會知道生存不易,要懂得珍惜?
很多父母為兒女操勞一生,結局卻像短片里的父親一樣,人財兩空,晚景凄涼。
其實,父母與子女相識一場,是緣是劫,全在父母們能不能守住這3個底線。
01
學會放手,讓孩子獨立
心理學上有個「100%理論」。
指的是一件事,你做20%,那麼孩子就會去做剩下的80%。如果你做80%,那麼孩子只會做20%。
假如你把事情全做了,那麼孩子什麼也不會做。
久而久之,你越活越累,孩子也在缺乏歷練中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
自媒體人@雪球花甲老頭,講過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對老夫妻,退休後仍四處打工賺錢。
老太太做保潔,老大爺開旅遊巴士。
兩位老人一刻不敢停地打零工,只為養活自己「永遠長不大」的兒子。
老兩口的兒子大學畢業後一直賴在家裡不工作,每天只知道打遊戲、點外賣。
對於兒子的「啃老」,老兩口打也打過,罵也罵過,但仍無濟於事。
一次爭吵中,兒子憤怒地說:「你們嫌我什麼也不會,可你們什麼也不讓我做,我能會什麼呢?」
原來,老兩口就這麼一個兒子,一直對其呵護有加,卻也保護過度。
小到吃什麼、穿什麼,大到讀大學、選專業,事無巨細,全由老兩口安排。
他們本以為付出了這麼多心力,兒子的人生一定能順風順水。
沒想到,竟是現在這番田地。
《今日心理學》中寫道:
「為孩子做每一個決定,包括他們穿的衣服、做作業的確切時間,以及他們可以和誰一起玩,都會消除他們做決定的慾望。」
事事幫孩子搞定,表面上是愛孩子,實質上是對孩子主觀能動性的限制與剝奪。
成長,是反覆試錯和挑戰自我的過程,一個人只有經歷了,才會成長,乃至成熟。
著名教育家蔡笑晚,分享過自己的育兒往事。
他的孩子曾痴迷武學,非要去少林寺學武。見孩子固執己見,蔡笑晚說:「如果你真的要學武術,那就寫一個決心書吧。」
孩子開開心心寫完後,就被送到了武術學校。
可僅僅兩個月,孩子就受不了,想回來讀書。
但蔡笑晚堅決不同意,他說:「你必須堅持下去,否則你就是對自己的選擇不負責任。」
後來,孩子堅持學完了一個學期,才被蔡笑晚接了回去。
有了這次教訓後,孩子明白了人要獨立做決定,更要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蔡笑晚是典型的「60分家長」,他懂得該放手的時候放手,該管教的時候管教。
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在風雨中,成長為參天大樹。
02
適當拒絕,量力而行
前段時間,都市情感劇《追愛家族》熱播,劇中的齊天,讓人氣憤不已。
為了追求暗戀10年的女神,他逼老爹給自己買房,開口就要1000萬。
見老爹猶豫,也怕兩位哥哥阻攔,齊天竟自導自演了一出鬧劇,偽造家裡失火,假裝生命垂危。
沒想到,這招還真管用,老爹一心疼,滿口答應買房。
齊老爹不僅打算賣掉世代居住的祖屋,還幫齊天說服另外兩個兒子放棄繼承權。
他不過是個退休教師,祖屋一賣,連個住的地方都沒有,可他就是無法拒絕齊天。
結果,房子還沒賣出去,齊天就被女神甩了,他埋怨父親說:「你就是見不得我好,當初你要是早點給我買房,也不至於被人甩,我恨你,恨這個家。」
一句話,把齊老爹傷得透心涼。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
「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孩子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養育孩子,從來不是滿足他們,而是幫孩子適應這個社會。
爸媽對孩子有求必應,孩子的慾望就會無限膨脹,直至被吞噬。
還記得那起轟動全國的「留學生殺母案」嗎?
24歲的留學生汪佳晶,在日本5年的生活費全靠母親一個人支撐。
每次要錢,母親都二話不說,要多少給多少,眼見汪佳晶的消費越來越高,母親這才開始吞吞吐吐想拒絕。
不承想,一聽母親不給錢,汪佳晶像瘋了一樣,竟把母親活活捅死。
記者調查發現,汪佳晶的家境並不好,可母親卻十分寵他,和齊老爹一樣,是個「有求必應」的家長。
斯坦福大學有個著名的「糖果實驗」。
心理學家沃爾特找來一批孩子,在他們面前放了一顆糖。
然後告訴他們:如果能等15分鐘的話,將得到兩顆糖果,如果做不到,就只有一顆。
結果僅有10%的孩子能夠等一會,大部分人都選擇立刻吃掉糖果。
20年後,經過追蹤調查發現,這10%的孩子有更好的人生表現。
可見,慾望上的「延遲滿足」,對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
身為父母,也應學會適當拒絕,量力而行,對子女的各種要求延遲滿足。
唯有如此,才能讓他們學會克制慾望,凡事靠自己。
03
早立規矩,守住底線
前幾天,偶然間刷到了兩則新聞。
一則是兩個男孩在18樓比賽扔石頭,看誰扔得遠,結果砸壞了一輛車的天窗。
車主報警,人們這才發現有孩子高空拋物。
民警對孩子及家長進行了批評教育,並罰了款。可網友們坐不住了,都說:「就這麼結束了?孩子可惡,家長更可惡!」
另一則新聞是一個男孩坐電梯,一腳踹掉電梯里的控制面板,並向同伴露出得意之態。
正如網友所言 :「熊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熊家長!」
其實,每個孩子,都像白紙一樣來到這個世界。
如果爸媽不告訴他們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他們永遠不知道做人的規矩,做事的底線。
看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原野上有一群牛,每天悠哉地吃草曬太陽。一天,一隻小牛想闖得更遠,走著走著,碰到了一條幾乎看不見的線。
這條線上有電,嚇得小牛慌忙退後一步,停了下來。
小牛這才知道,原來這個世界還真有去不了的地方、做不得的事情。
很贊同《勇於管教》里的一句話:
「如果懸崖邊上設有欄桿,那麼人就敢靠著欄桿往下看,因為不會害怕摔下去;如果沒有欄桿,大家在離懸崖很遠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別說站在懸崖邊緣往下看了。欄桿就是界限,知道界限的孩子會有安全感,相反,沒有界限的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裡。」
不管是原野上的電線,還是懸崖邊的欄桿,說的都是我們受規則約束,同時也在被規則保護的道理。
「無規矩不成方圓」,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給孩子立規矩。
那如何給孩子立規矩呢?教育專家給出過3點建議:
1. 宜早不宜晚。
在「家校社共育」的直播間,教育學會副理事長張綿庭說: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成效像打在食品包裝上的標籤,是具備有效期的。」
關於立規矩,他指出,3歲前「最有效」,6歲前「有效」,10歲前「次有效」 ……
所以,父母不要錯過孩子成長的「黃金期」,教育孩子宜早不宜晚。
2. 溫和而堅定。
同樣是面對「熊孩子」,下面這位家長的做法,值得借鑒。
一個孩子從自家窗戶向樓下潑墨,導致很多鄰居曬在陽台上的衣服被弄髒。
家長知曉後,不僅讓孩子在業主群里做檢討,還和孩子一起,把弄髒的衣服洗乾淨。
整個過程,孩子家長沒有對孩子毆打斥責,而是溫和又堅定地擺事實,講道理。
與孩子溝通,家長需要剛柔並濟,張弛有度。
3. 發揮榜樣力量。
有人說,如果家庭是複印紙,孩子是複印件,那父母就是原件。
複印件成品如何,取決於原件的質量。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會模仿和映照出父母的一言一行。
想要孩子守規矩,父母就要發揮榜樣力量,以身作則,身體力行。
《家庭教育》中說:「有規矩的自由叫活潑,沒規矩的自由叫放肆。」
只有在規矩中,孩子才能完成對世界和自我的認知,成為一個三觀正、有教養的人。
教育是一場漫長的修行,孩子的未來、父母的結局,其實都藏在日常生活的瑣碎中。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放手讓孩子一搏,敢於拒絕孩子,也捨得約束孩子。
他們會用自己的言行,在孩子的世界里,潤物細無聲。
恰如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所言:
「教育的本質,是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點個「贊」願全天下的父母,在教育的路上,都能行穩致遠;願全天下的子女,都能體會父母的那顆拳拳之心。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