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手術人就垮了?醫生坦言:「5種疾病」無需動刀 小心花了錢還折壽

現代人去醫院看病,聽到「手術」兩個字,心裡往往五味雜陳。有人覺得手術是天降「神兵」,一刀下去,病就沒了;也有人聞刀色變,覺得動手術就是「生死一線」。


Advertisements

實際上,這兩種看法都不準確。手術不是萬能的「靈丹妙藥」,也不是洪水猛獸。關鍵在於:它到底有沒有必要。

這年頭,過度醫療的問題越來越嚴重,手術被濫用的情況比比皆是。

有些疾病,明明不需要動刀,患者卻因為不了解真相,憑著「醫生說了算」「別人也做了」,稀裡糊塗地上了手術台。結果,不僅沒解決問題,還埋下更多隱患。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5種常見疾病,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動手術。

1、腰椎間盤突出:90%不用開刀


Advertisements

腰椎間盤突出,很多人聽著就害怕,總覺得「突出」了,就是壞了,非得動手術才能「修好」。但事實上,超過90%的腰椎間盤突出患者通過保守治療就能緩解,根本用不著上手術台。

腰椎間盤突出是怎麼回事?簡單來說,就是椎間盤裡的「髓核」跑出來了,壓著神經,讓你腰疼、腿麻,甚至站不起來。

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意味著椎間盤「壞死」了。只要減少對椎間盤的負擔,配合康復訓練,很多人的癥狀都能自行緩解。

根據《美國骨科醫學會指南》,腰椎間盤突出並伴隨腰腿痛的患者,至少需要經過6-8周的保守治療(如理療、藥物、生活方式調整)後,癥狀仍無改善,才考慮手術。


Advertisements

而對於那些沒有嚴重神經功能受損的患者,手術並不能顯著改善預後。

更重要的是,手術並不是「一勞永逸」。手術後的複發率高達20%-30%,而且術後還可能出現感染、神經損傷等併發症。如果不是癥狀嚴重到影響生活,手術不過是一場「得不償失」的冒險。


2、膽結石:無癥狀不用管

膽結石是體檢中的「常客」。一旦發現膽囊裡有結石,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趕緊做手術,把膽囊切了。醫生也往往會建議:「早點切,免得以後發炎疼痛。」

殊不知,這種「過度預防」的思路,反而害了不少人。


Advertisements

膽結石分為兩種情況:有癥狀的和無癥狀的。如果你沒有出現膽絞痛、膽囊炎等癥狀,那麼這顆「石頭」對你來說就是「沉睡」的,完全可以不動它。

《美國胃腸病學會指南》明確指出:無癥狀膽結石的患者不推薦膽囊切除術(除非特殊情況,如膽囊壁鈣化或結石直徑大於3厘米)。

為什麼不建議盲目切膽?因為膽囊是人體重要的消化器官,負責儲存和釋放膽汁,幫助消化脂肪。

切了膽囊,膽汁會直接流入腸道,容易導致消化不良、腹瀉,甚至引發膽汁反流性胃炎等問題。更別提手術本身的風險,比如膽管損傷、術後感染等。


所以,無癥狀的膽結石,完全可以通過飲食調理(少油膩、多纖維)、適量運動和定期複查來管理,沒必要急著動刀。


3、扁桃體炎:一發炎就切?錯了

提到扁桃體,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發炎」。小時候扁桃體一紅腫,家長就擔心醫生會說「再發幾次就得切」。長大後,這種擔憂依然存在。可實際上,絕大多數扁桃體發炎並不需要手術切除。

扁桃體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它的作用相當於「守門員」,幫助身體抵禦外來的病菌。切除扁桃體後,雖然短期內可能減少感染,但長期來看,免疫力會有所下降,患上呼吸道感染的風險也會增加。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