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考試掛零!他試卷上「只重複寫一句」太唏噓 「10年後近況」令人惋惜

近期高考的意義,再度引發廣泛討論。

忽然就想起昨天在網上看到的幾張照片,很感慨。

拍的是高三奮戰的同學們:

孩子們狼狽的睡姿,桌子上成堆的複習資料,讓人心疼。

看得出,這是一群辛苦拼搏的孩子。

他們小小的身體,扛著難以想象的辛苦和壓力。

我給兒子看了這些照片,他驚訝地咧嘴,說:好可憐。

我說,但是也好值得。

讀書的確很苦,但我們為什麼非要吃這樣的苦?

因為值得。

01

Advertisements

讀書的苦,比不過生活的難

講一個故事。

2008年,安徽有位高考生,叫徐孟南。

生於蒙城縣一個村莊的他,是這個貧困的家裡,唯一一個還在上學的孩子。

生活在底層的父母,一直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努力讀書,爭口氣。

但他非常有想法,特立獨行。

那年高考,他故意交白卷,考零分。

在無比寶貴的答題時間裡,他只是在一張張試卷上,反反覆複寫了一句話:

我的名字叫徐孟南,

我的考號是×××。

我是來宣傳我的「教育理念」的。

以此,來表達自己對現行教育制度的不滿。

隨後,他順利落榜。

Advertisements

但獨特的想法和孤注一擲的行為,並沒有將他帶上一條不同的名利之路。

他如他的父輩們一般,生活窮苦。

那次高考後的10年,他輾轉在各類工廠,做各種沒有技術含量的體力活:

組裝廣告箱、製造井蓋、包裝衛浴產品……

他想換好點的工作,但好工作都對學歷有要求,他只有高中畢業,第一關就過不去。

在吃盡了生活的苦,他終於幡然醒悟,明白了「讀書才是最好的選擇」。

他說:

「對我這樣的農民子弟來說,高考是一個改變我們命運的機會,而我浪費掉了。」

2018年,徐孟南下定決心,再考大學。

Advertisements

當年以他的成績,考二本不成問題。但十年之後,情況早已今非昔比。

他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一番艱苦鏖戰後,29歲的他最終上了安徽的一所專科院校。

去年,他參加了安徽專升本考試,被一所藝術學院錄取。

14年前與他一起高考的同學,有些已經博士畢業,有些已是單位的中高層。

而他,必須用更艱辛的努力,去追回失去的一切。

他現在常會接到家長的求助,求他幫忙勸勸自己不想學習的孩子。

每次他都會認真告訴那些孩子:知識改變命運,要珍惜機會。

這是他用自己10年的人生,換來的慘痛教訓。

這讓我想起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有什麼道理,你後悔沒有早點知道?

下面有一條獲得最高贊的回答:

「如果你家境普通,家裡沒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讀書,進入985、211;

Advertisements

如果你所讀的大學是普通院校,必要時通過考研進入985、211,你會少吃很多苦。」

「如果你家境普通,家裡沒礦,最好的辦法就是努力讀書,進入985、211;

如果你所讀的大學是普通院校,必要時通過考研進入985、211,你會少吃很多苦。」

是的,你今天在學習上偷的懶,將換來明天無數的苦。

Advertisements

年少時碌碌無為的人,在經過生活的慘痛摔打后,無一不在後悔自己當初為什麼不好好讀書。

作家韓寒,也算事業有成了,但他也曾悔悟高中的退學:

「離開學校的人們請記住,你們以為離開的是地獄,其實你們離開的是天堂。」

年少時,我們以為學習苦,長大后才知道,只有吃得學習的苦,才能少受生活的苦。

孩子,這才是父母為什麼要你們努力學習的真相。

02

Advertisements

努力讀書,人生才有底氣

有一段父子之間經典的對話,告訴了我們努力讀書和不讀書的大不同。

兒子剛上學不久就問當農民的父親,人為什麼要讀書。

父親說:

「一棵小樹長一年的話,只能用來做籬笆,或者當柴燒。

10年的樹可以做檁條。

20年的樹用處就大了,可以做梁,可以做柱子,可以做傢具。

一個小孩子如果不上學,

他7歲就可以放羊,

長大了能放一大群羊,

但他除了放羊,

基本上幹不了別的。

如果小學畢業,

在農村他可以用一些新技術種地,

在城市可以到建築工地打工、做保安,

也可以當個小商小販,

小學的知識夠用了。

如果初中畢業,

他就可以學習一些機械的操作了。

如果高中畢業,

他就可以學習很多機械的修理了。

如果大學畢業,

他就可以設計高樓大廈,鐵路橋樑了。

如果他碩士博士畢業,

他就可能發明創造出一些我們原來沒有的東西。」

父親說完問道:「知道了嗎?」

兒子說知道了。

爸爸又問:放羊、種地、當保安,丟人不丟人?

兒子說丟人。

爸爸說:

「兒子,不丟人。他們不偷不搶,幹活賺錢,養活自己的孩子和父母,一點也不丟人。

不是說不上學,或上學少就沒用。

Advertisements

文章未完,前往下一頁繼續閱讀

下一頁

1/2

Advertisements

編輯精選推薦 Mor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