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 父母去「人生只剩歸期」
媽媽情願默默承受,也不捨得批評孩子,
這樣的父母,應該是天底下最無私、最有愛的父母。
然而,父母的無私,換來的卻是孩子的自私。
難怪有人說,東方父母最大的悲哀,
是付出全部,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02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擔,
為孩子撐起的,卻是一個真空的世界。
有一期《少年說》中,有個叫葉欣雨的女孩,
一上台就聲淚俱下,質問父母:
「我想問爸爸媽媽,你們真正在乎過我的感受嗎?」
父母本來一臉期待地仰望女兒,
Advertisements
沒想到一上來,就被狠狠打臉。
「自從你們開超市之後,就一門心思全在工作上,
是錢重要,還是我重要?」
葉欣雨泣不成聲,氣氛陷入尷尬。
超市是家庭的經濟來源,父母搬磚和陪孩子兩難全。
面對女兒的控訴,他們一直硬撐著,
強顏微笑,最後一刻終於忍不住,雙雙掩面抹淚。
這對父母的硬撐,也是生活日常的寫照。
他們默默負重前行,刻意留給孩子一片靜好歲月,
卻也將孩子屏蔽在一個虛假的世界中,
隱去了生活的真相,隱去了自己的心酸和無助。
一旦父母習慣了假裝強大,
孩子也會習慣對父母的付出麻木無感,熟視無睹。
相反,在地鐵上,一個小男孩努力踮起腳,
抓住拉環,咬緊嘴唇,用力保持平衡,
只為支撐起倚靠在自己身上小睡的媽媽。
看到媽媽也會疲憊,也有依靠自己的時刻,
Advertisements
男孩心頭陡然升起擔當的願望。
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寫道:
「年少時,我們總以為父母無堅不摧,
直到撞破他們的無助,才明白那是因為愛,他們才願意扮演英雄。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那樣的時刻,突然想快點長大,
庇護父母,像他們曾經庇護我們那樣。」
父母適當示弱,孩子才有機會接觸生活的實相,
撞破父母的無助,發自內心地感恩和擔當。
03
父母毫無保留地付出,模糊了與子女應有的界限。
網上曾有條新聞,山西太原一位83歲的老太太,
每天都在火車站坐地乞討。
經民警調查,老人有兒有女,正是44歲的兒子李某,
每天一早把腿腳不便、視力不好的母親送來乞討。
李某沒有穩定工作,每天打牌睡覺,靠母親乞討為生。
Advertisements
老病相纏、本該需要兒女照顧的耄耋之年,
反乞討養兒,任子女榨乾自己最後一滴血,可憐又可悲。
無休止、無條件的付出,
只能導致子女錯位寄生,沒有絲毫反哺感恩的意識。
弗洛伊德說:「成長的主要動力,來自和父母的分離。」
沒有界限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
劃清界限,適可而止,才能推動孩子成長。
當孩子具備了健全獨立的人格,
才能擁有對父母和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04
Advertisements
父母一味付出,容易忽略原則,
無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前幾天,有位媽媽在朋友圈吐槽,
現在養娃太奢侈,過個生日,花錢如流水。
原來,9歲的女兒參加了同學的生日派對,
家長又包別墅、又請司儀,還有豪車接送參加生日宴的同學。
女兒回家就問媽媽:
「以後生日可不可以也去別墅裡過?也要帶游泳池的!」
媽媽無言以對,轉身在家長群發牢騷:
「這要花多少錢?1萬塊都不夠吧?
下週孩子也要生日了,咱家哪裡有錢給她這麼造啊!」
相信,參加完這樣的生日會後,想包別墅的不止這一個孩子。
焦慮的家長,也不止這一位媽媽。
問題不在別人的炫耀,也不在孩子的虛榮,
而是當付出成為一種慣性,
家長很容易被孩子牽著鼻子走,喪失了成人的價值觀和判斷力。
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長溫和而堅定地拒絕,
Advertisements
才能傳遞給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巴菲特說:
「我很感激我的父親,
我幼時從他身上學到如何擁有正確的金錢觀。」
幫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才是父母付出的重點所在。
05
父母對子女的付出,不忍奢求感恩和回報,
卻也不希望活成被子女遺忘的孤島。
前幾天,孫紅雷轉發的一條微博打動了無數人。
地鐵上,一位老人側身躺在兒子的臂彎裡,像個孩子,舒服地睡著。
父母垂暮之年,子女一句問候,
一點親暱,足以慰藉孤獨的內心。
這樣心存感恩的孩子,
離不開父母懂示弱、有條件、有原則地付出。
願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