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清貧寺廟!廟內修行者皆女性「日一餐只睡4小時」 潛心禮佛「不收香客錢財」堅守本心
前言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這樣一句詩句,叫「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短短十四個字,足以見得南朝時期佛教香火之鼎盛,即便是到了今天,佛教依然是三大宗教之一。
為了保護千年傳承下來的,國家也出台了一些相關政策,其中就有資金上的幫扶。
但是全國的寺廟這麼多,就算是有資金幫扶,也遠遠不夠一個寺廟的全部花銷,那麼現代寺廟究竟是怎麼運作起來的呢?
都是在廟裡吃齋念佛的僧人,到底是從哪裡籌集到的錢呢?
現代寺廟是如何運營的
根據大陸佛教協會在2020年的數據顯示,目前存在的寺廟大概有三萬多座,其中的兩成已經完全實現了商業化。
這些寺廟的營收主要有以下幾類:
首先就是門票收入,這是現代大多數寺廟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嵩山少林寺來說,寺廟的門票錢和香火錢,就可以達到整個嵩山景區的八九成。
這些收入里,較大的一部分歸負責嵩山景區開發和宣傳的嵩山文旅集團以及港中旅,剩下約三成是少林寺自己的收入。
其中香火錢也是寺廟的一大收入,而一年中香火收入最多的那天就是除夕,很多地方都有「搶頭香」的習慣,祈求新的一年能夠順順利利。
據報道,2018年靈隱寺除夕這天限量6000張門票,在2個小時內告罄,就按照最低標準,每人香火錢50塊來算,除夕這天的最低收入就可達到30萬,這還是在限制客流量的情況下。
在平時不限制客流量的情況下,收入只多不少。
寺廟還有一個重要的收入就是捐贈收入,也就是我們經常在寺廟裡看到的功德箱,有些寺廟為香客提供「撞鐘」服務,撞一次多少錢,這些錢也是放在功德箱裡邊的。
有錢的可能往功德箱里塞個幾百塊,沒錢的可能往裡邊塞個十幾二十塊,雖然每個人捐的錢不多,但是架不住積少成多啊!
除了上述的這些主要手段,一些知名的寺院還舉辦有法事活動,設計文創商品進行售賣,這些錢也是寺廟的收入。
不僅如此,一些收入高、知名度高的寺院還有自己的基金會,將收入一部分用於寺廟裡僧人們的衣食住行,一部分拿來以寺廟的名義做善事,最後留出一部分投資。
依舊以我們熟知的少林寺為例,從1997年到2022年的二十多年間,其申請的商標就有700多個,其中囊括了影視、食品、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
不僅如此,少林寺在全世界都有自己的學校,甚至還招收有300多萬的「洋弟子」,這些外國學員學費又是不小的一筆數目。
有的寺廟靠各種商業手段實現了自給自足,還有多餘的營收,但是這種方式也一直飽受非議,在許多人眼裡出家人就應該不問世事,專心修行才對。
在遼寧海城就有一座寺廟,這座寺廟裡居住的修行者全部都是女性,並且多年來,這裡上香從來不收香火錢,也不跟其他寺廟一樣發展旅遊業,更不接受別人的供奉。
那她們又是依靠什麼生活的呢?
一座特殊的寺廟
2001年的時候,在遼寧海城的一個偏僻山間蓋起了一座叫作「道源寺」的寺廟,很多人並沒有聽說過這座寺廟,但是應該聽說過當地另一座叫作「大悲寺」的寺廟。
有一部在網路上很受歡迎的紀錄片《古道清涼》,講的就是大悲寺僧人苦修的故事,而道源寺建立之初,就是因為考慮到大悲寺僧人增多,以及將男女進行分流才建立的寺廟。
道源寺與大悲寺同出一脈,修行的也是同一佛法,最初這裡只有2位比丘尼,剩下的都是一些帶髮修行的女居士,直到2002年,才有17位女施主正式剃度出家。
她們在隱居前來自各行各業,但是相同的是,都在前半生經歷過各自的苦難,現在希望到一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尋找心靈上的寧靜。
道源寺除了全是清一色的女性外,還以嚴苛的苦修而出名。
他們每天凌晨兩點就要起床靜坐,靜坐五炷香的時間後才是早課時間,令人驚訝的是,比丘尼們並不吃早飯,只吃午飯,午飯的內容也只是一些素菜。
這些素菜並非外出購買的,而是寺廟裡的比丘尼自己耕種的,吃完午飯之後就不允許再吃東西了,只能喝清水。
在經歷了一天的誦經和勞作之後,比丘尼們在十點上床休息,到了第二天的凌晨兩點又要起床開始一天的活動,這樣算起來,道源寺的比丘尼們一天僅僅睡4個小時。
因為嚴苛的苦修,道源寺小有名氣,許多香客前來想要體驗一下這種生活,道源寺一律不收取費用,唯一的要求是香客必須守寺廟裡的規矩,也不得干擾別人修行。
絕大多數人體驗到了一半就打起了「退堂鼓」,道源寺的比丘尼們也不強留,畢竟在佛教里都講究個「緣」字。
如果有女施主想要剃度出家,在道源寺修行,那麼就必須先在寺廟裡帶髮修行兩到三年,與寺廟裡的比丘尼們同吃同住,看看自己能否適應道源寺清苦的修行生活。
如果堅持下來了,就說明此人修行的意志堅決,對紅塵也沒有什麼好留戀的,就會有比丘尼師父為其剃度。
除了每天只睡四個小時,並且只吃一頓飯以外,道源寺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修行者們就要外出「行腳」。
在接下來的十五天里,比丘尼們要穿著統一的僧服,拿著禪杖和生活用品,排成一隊步行600里地。
在外「行腳」的過程中,按照規定是不能生火做飯的,只能乞討,並且乞討的時間要控制在上午九點到中午之間,乞討來的食物也要在中午之前吃完。
根據規定,每位比丘尼乞討的人家不能超過七戶,拿到的食物也不能超過三缽,無論乞討的人家願不願意贈送食物,都要向其說一聲吉祥如意。
眾人乞討來的食物也不是各吃各的,而是全部混合到一起,再由「凈士」分配給每一個人,這寓意著眾生平等。
跟在寺廟裡一樣,比丘尼們用完午飯就不能再吃了,如果有施主願意贈送也不能要,只能喝水。
在這15天的旅程中,她們不能夠住旅館或者借住在別人家裡,行走途中就算遇到惡劣天氣也不能停下前進的腳步。
這一路上遇到的所有的苦難,對她們來說都是上天賜予的考驗,這是她們苦修必須經歷的,為什麼佛教中會有「苦修」這個概念呢?為什麼會有「苦行僧」呢?
為什麼要苦行
很多人都不理解「苦行僧」這個身份,認為那些所謂的「苦行僧」都是在自己給自己找罪受,但是如果真正了解他們的初衷,就會知道這些僧人有多了不起。
人都是渴望安逸的,在苦行僧看來,過分的安逸是一種「慢性毒藥」,它會慢慢瓦解人的鬥志,使人變得麻木、懶惰、迷茫。
所以苦行僧想要通過摒棄外在的慾望,堅守自己的本心,痛苦可以刺激人的神經,能夠讓人始終保持清醒,同時這些苦難還會磨鍊人的意志,使人保持內心的強大。
不僅如此,在他們的理念里,世間芸芸眾生受到的苦難都是有限的,如果自己能夠多承受一些這樣的苦難,那麼其他世人就能少受一點苦了,這就是「苦行僧」的無私之處。
苦行僧有很多要嚴格遵守的清規戒律,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不接受任何人施捨來的錢財,嚴格的要求人一輩子不能觸碰到錢。
道源寺的比丘尼們,也是守這一條戒律的,那麼既然不接受錢財,道源寺應該如何維持日常的開銷呢?
道源寺如何運作
與大悲寺一樣,道源寺的比丘尼們從來不沾染錢財,許多人因為寺廟的盛名前來參觀禮佛,道源寺會敞開大門歡迎,但是卻從來不收取門票。
不但為香客提供免費的禮佛,還會免費提供法會等活動,至於活動中所需要的物品,全部由香客自行準備,寺廟並不參與購買和售賣。
可想而知,寺廟並不寬裕,平時比丘尼們吃的蔬菜和糧食大多數是由自己耕種,或者愛心人士贈送,但是一次性也不能贈送太多。
而寺廟的維修工作,也使用的是他人贈送的磚瓦材料,比丘尼們甚至為了省錢,自己還自學了工程機械的用法,動手完成寺廟的翻修和維護。
隨著現代傳媒的發展,道源寺也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很多香客都樂意來到這裡遠離城市喧囂,尋找內心的寧靜。
道源寺已經從當初大悲寺的下屬寺廟,逐漸成長為一個專供女性修行者清修的大型寺廟了,但是這對寺廟中的比丘尼來說,現在與之前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結語
對於出家人應不應該沾染俗物的討論一直存在,其實佛法淵博,其中有很多的分支,對於金錢的態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也有明顯的差異。
但無論是哪一種,他們都是真正的佛教弟子,真正的修行者,絕對不是大街上那種打著「佛教」旗號坑蒙拐騙的不法分子,正是有這些人的存在,才玷污了出家人的名聲。
現代生活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連軸轉的生活難免會搞得人心浮躁,一些精神類的疾病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所以我們不妨抽空到周圍的山間寺廟坐一坐,聽禪師們講講經法,說不定會有別樣的感悟。
文章參考:今日頭條